文明单位
透视幼儿园个性化教育场景 ——第三届教育学术节“学术沙龙”专场活动
2018年12月14日上午,闵行区“修身立学 以德育人”第三届教育学术节“重大项目引领下的专业道德养成”专场活动,“‘透视幼儿园个性化教育场景’学术沙龙”在闵行区莘庄幼儿园隆重举行。
本次沙龙活动在闵行区推进个性化教育的大背景下,以莘庄幼儿园的教育部重点课题“重建教育场景:幼儿园个性化教育”的阶段研究为引,搭建了一个联结个性化教育理论与实践探索的学术研讨场景。
闵行区教育局局长恽敏霞、上海市教科院普教所副所长李伟涛、上海师范大学学前教育系副教授高敬、闵行区教育学院科研室主任何永红等参加了本次沙龙活动,闵行区在研区重点以上课题园,莘幼联盟园园长、科研主任,莘庄幼儿园骨干教师等70余人出席了本次活动。活动由闵行区莘庄幼儿园园长郁亚妹主持。
多元对话:个性化教育内涵的深度解构
“幼儿园个性化教育是什么?怎么做?”专家们从各个角度对这个话题进行了深度探讨。景谷第二幼儿园园长周莉提出每一所幼儿园办园特色的凝练就是闵行学前教育人对于个性化教育最好的阐释;何永红认为个性化教育就是在一定的价值导向下,尊重幼儿的个性化发展需求,敏锐发现幼儿的同与不同,给予多样化的环境与条件支持;高敬教授的观点是在上海课改30年的背景下,“以幼儿发展为本”就是在尊重幼儿自主性的基础上让幼儿获得差异化的发展;李伟涛从《儿童权利公约》的制定过程到社会学博士对于农民工随迁子女的访谈,再到“上海教育现代化2035高端专家咨询会”等多元角度,谈到在尊重儿童生活实践的背景下来讨论个性化教育非常有意义。恽敏霞局长认为个性化教育是基于个性特质的教育、以人为本的教育,顺势而为的教育,是彰显上海城市对于创新追求的教育。
难点聚焦:幼儿个性化特征评估的多维视角
“未来如何评估幼儿的个性化发展需求?”,围绕这一难点问题,闵行区教育学院科研室学前教育科研员杨爱娟老师结合课题研究提出,可以通过幼儿语言表现来捕捉幼儿的兴趣点和通过多样化的评价来发现发展性问题两个视角来开展幼儿评估;李伟涛所长认为首先要关注的是评估的目的是什么?我们的教育是为了每一个,但不一定要识别每一个。基于观察的关键事件评价和基于真实评价证据的教育改进才能促进幼儿的个性化发展;高敬介绍了嵌入课程的发展评价的方式,为教师成为一个基于课程的观察评估者提供了工具性的支持。恽敏霞认为评估要变“量尺子”为“照镜子”,变“单一绝对化的找差距式评价”转变为“关注优点的多元相对化的评价”。
重点突破:幼儿园个性化教育场景的动态构建
就像郁亚妹园长总结的一样“评估不是最终目的,而是要通过识别匹配儿童发展的个性化教育场景。”莘庄幼儿园科研主任张静老师介绍了课题组的个别场景、群组场景和整体场景的构建,在此基础上,专家们对“群组化场景划分的方式”进行了热烈地讨论,从内容角度进行群组划分、从儿童学习的过程和方式来进行划分、基于任务进行划分等等。沙龙也碰撞中,大家达成共识:同一个场景对于不同幼儿的发展意义也是有差异的;对于预设的教育场景,我们要持续追踪幼儿参与其中的经历,基于幼儿的立场反思教育场景的适切性,从而对其进行调试。个性化教育的三层推进,应当从最初的“基于直觉经验的教育措施实施”转向“基于专业诊断的场景构建”和“基于跟踪评估的教育场景的动态调试”。
展望未来:区域幼儿园个性化教育的科学推进
恽敏霞局长对今天的活动进行了精彩的点评,她认为今天的论坛非常具有学术味道,希望每位园长要有专业的眼光,在把握学前教育科学性的规律基础上,贯通从经验做法、项目研究和实践应用之间的关系,这对未来教师和园长的专业道德建设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她还深入解读了闵行教育的五个教育现代化,鼓励园长们研究、探索、思考,规范科学地开展教育实践。
“透视幼儿园个性化教育场景”沙龙活动圆满结束,富有专业性和学术味道,也让闵行幼教人更深层次的体味了“修身立学,以德育人”的专业道德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