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单位
感悟信息科技学科价值:处时之所变 立育人之本
2019年5月23日下午,以“处时之所变 立育人之本”感悟信息科技学科价值为主题的高中信息科技学科主题研讨会在上海市闵行教育学院举行。现任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标准研制领导小组成员,原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副主任,特邀总督学张民生先生,以及上海市教委教研室、上海市教育考试院,华东师范大学、东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RFID与物联网研究所、上海师范大学,以及浦东教育发展院、徐汇区教育学院、大同中学的专家、领导,上海市普教系统“双名工程”第四期攻关计划基地学员们以及各区信息科技教研员和骨干教师、闵行区中学信息科技学科全体教师参加了本次活动。
微报告:增强安全意识、责任意识
与会教师聆听了四个微报告,教科实中杨海凤老师、闵教院附中夏仲文老师和华二紫竹严一滨老师的教学实践《浅析信息安全意识提升的教学实践——以手机APP常用权限的授权为例》;古美高中的金谊铖、高丽老师、中医大附高施金花老师的微报告《人工智能应用中需遵守的伦理、道德和法规在教学中的渗透》;七宝中学金琼和光佳老师、莘庄中学马雪梅的《用户数字画像》活动;华理科高陈然老师、莘庄中学夏霞奕老师和上海闵行外国语中学贾红玉老师的微报告《教师专业发展之新技术学习——从区块链技术谈起》。
提升信息安全意识的微报告从3.15“社保掌上通APP”事件入手,展开了学生信息安全意识提升的教学实践。以学生手机app的安装情况、信息泄漏情况和app授权时的表现行为等内容作为调查依据并展开教学实践,让学生不仅在思想上对信息泄露的危害表示认同,更要让学生在日常使用中培养避免信息泄露的能力。实践证明引导学生学习网络知识,遵守安全规范,可以提升个人信息安全保护意识,培育良好信息安全意识和使用习惯。
人工智能需遵守的伦理法规微报告,通过问卷形式调查学生对人工智能应用中需要遵守的伦理、道德和法规的学习态度,再以模拟法庭形式进行课堂实践,让学生辩证地看待人工智能对人类社会未来发展的巨大价值和潜在威胁,并能自觉地维护人工智能社会化应用的规范与法规,客观地认识智能技术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增强自我安全防护意识和责任感。
专家点评:
第四期上海市普教系统双名工程“攻关计划”基地主持人,浦东教发院信息中心主任谢忠新点评:关注学科内容、教学方法的同时更要关注学科德育问题。选题切入点比较好,条理比较清晰;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调查问卷、活动探究、辩论和思辨、实践体验的方式来落实教学目标。并指出两个案例共性的问题:在做的过程中应该补充“我为什么这样做”、“哪些做法可以提炼出来供大家参考”。
微报告之三是用户数字画像活动,首先以用户画像调查问卷展开讨论,现场同与会教师进行互动并分析用户数字画像。其次,以情景剧的形式再现了特斯拉汽车销售人员与数据通公司技术人员的一段对话,旨在向与会教师讲解“什么是用户数字画像”、“为什么要使用用户数字画像”以及“如何完成用户数字画像建模”。金琼老师向我们介绍了学会数据分析的重要意义,并指出课堂上应培养学生合理产生数据、使用数据、保护数据的能力,明晰数据的作用与价值,让学生去简单理解数据是怎么被处理、分析和挖掘的,这将更有利于他们认识数据对人们日常生活的影响,引导和规范他们的上网行为。
教师专业发展之新技术学习以“西安奔驰车主哭诉维权事件”引入话题,列举“杭州互联网法院上线司法区块链”等多个区块链实例应用,强调教师需要通过专业发展,在不断归纳总结反思,合作互助中,实现自身专业理念、知识、能力和素质的成长。信息科技学科对教师创新教育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关注信息科技创新教育的发展趋势成为了信息科技教师的刚需。为了让学生加深对区块链技术的理解,设计以“电子病历”为情境的课堂教学,向与会教师介绍学习新技术的方法以及未来面对新技术将会遇到的挑战。
专家点评:
上海市教委教研室中学信息科技教研员张汶:面对新的课程标准,区块链、人工智能等庞大的新技术学科体系,我们的学习如“盲人摸象”,需要老师们不畏艰辛每天学习一点,在众多的新技术领域,我们不可能一下子全部掌握,但是,从零开始,跨越从0到1的突破,这是我们每一位老师需要保持的一种学科专业提升的学习状态,闵行区的几位老师的探索、研究和示范非常有价值。希望能够继续勇往直前。建议在新技术的教学中,可以基于丰富的学科知识展开新技术的拓展,从信息社会责任意识的角度进行教学设计,让学生从如何为他人服务中思考技术到底能为人类做什么。
微论坛:“信息意识”核心素养视角下的学科教学
上海市大同中学王菲副校长、徐汇区中小学信息科技学科教研员、徐汇区教育学院信息中心袁文铮副主任、七宝中学施红蕾老师、闵行三中胡陈红老师、闵行中学顾秋辉老师、华理科高乐晓茜老师针对核心素养视角下的学科教学进行了交流与分享。他们对“信息意识”核心素养视角下的学科教学等进行了理论思考,首先,施老师畅谈信息意识的培养目标,并以智能地图导航为例,具体说明要如何培养学生成为一个合格的“数字公民”。其次,顾秋辉老师延续智能地图实例,利用python语言生动地讲解计算机如何实现图像——数据——图像的转变过程。然而数字化的实现要依托于先进的数字化平台,乐老师和胡老师分别介绍了各自学校所应用的数字化学习平台并展示了其创新成果。王菲副校长和袁文铮副主任分别抛出四个问题并分享了如何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以及总结了培养信息意识与其他三大核心素养的关系,以及信息技术核心素养与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之间的关系。
专家点评:
上海市特级教师、闵行区教育学院余安敏:微论坛报告把信息的概念、信息的应用和“信息意识”学科核心素养三者贯通起来,反映了“信息”本身、社会和人相互之间的关系。几位老师的研究做了很好的示范性作用。另外,他还谈了个人对“信息意识”培养的看法,“信息意识”的培养不仅是信息技术学科学习的要求,也是人类发展要求,更是适应未来社会挑战的要求。教师要从顶层设计着眼,把握信息科技学科的育人价值。
专家点评:
张民生:从会议主题“变”字着眼,结合上海教育大会的文件提出“识变-适变-主动求变”,分析了何为智慧教育和智能学习,最终指向了我国核心素养的发展状况。信息科技的“变”促进了时代的“变”,二者之间的相互促进。以“设计”的视野来看待教育,教育就是国家设计自身发展,教育就是设计一个人的发展。设计是与时俱进的,不是固定不变的。千变万化的世界,唯独不变的就是对创新人才的需求。而人才培养中最重要内容之一即道德培养。面对智慧教育和智能学习,首先要强调智慧教育的背景下的道德的教育,而信息技术学科承担着“去除数字鸿沟”的道德使命。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之一要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就是如何进行创新学习,如何培育创新型人才,这就是信息技术学科育人的价值。
华东师范大学开放教育学院王荣良教授、东华大学教育技术中心副主任孙健副教授、上海交通大学RFID与物联网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王东教授、上海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系季隽副教授、上海市教育考试院信息科技学科秘书王晓慧老师也出席了本次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