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主站
美劳共育促教与学方式变革——初中美术与劳动技术联合教研活动
美劳共育促教与学方式变革
2021年12月15日下午,上海市初中美术学科与劳技技术学科开展了“美劳共育促教与学方式的变革”在线联合教研活动。本次活动由上海市教委教研室主办,上海市闵行区教育学院协办,上海市文来中学承办。闵行区教育学院教研中心初中段主任孙静贤女士,上海市教委教研室劳动技术教研员管文川老师,文来中学柏彬校长,闵行区初中美术教研员宋运芬老师,闵行区初中劳动技术教研员刘至宁老师,上海市文来中学美术与劳技学科组成员参与了现场活动,线上观摩人数达2500余人。活动由上海市教委教研室美术教研员徐敏老师主持。
创设情境 任务前置 归纳知识解决问题
上海市文来中学美术教师张艳琦执教《椅子设计构思》。张老师结合典型环境,创设椅子设计的任务情境,并以前置的任务为引导,在结构化活动中通过关键问题链,组织学生通过自主体验、小组合作、观察与讨论、比较与分析,来归纳椅子设计要素、构思步骤和描绘草图的方法,构思体现功能、造型美观的椅子,并基于劳动技术学科板材和胶连接技术的支持,完善椅子的设计构思,描绘具有立体感的椅子草图。课堂教学传达了在椅子设计构思过程中,在板材和胶连接技术融入的真实性条件制约下,教师适当重组学习内容,明确综合性目标,体现“美劳融合”的教育价值。
深度研究课程 探索美劳共育架构策略
闵行区教育学院美术教研员宋运芬作了题为“美劳共育视域下的单元架构”微报告。从“美劳共育”的角度诠释单元美术内容架构以及单元目标与课时目标架构。从内容方面、技术层面、材料方面总结了《产品造型设计》单元融入劳动技术学科资源的思路,并用思维导图展示了整合后的单元知识、技能框架;再从美术学科与劳动技术学科的角度提出“美劳共育”视域下单元综合性人文内涵和审美导向,定位关键能力要点。
闵行区教育学院劳动技术教研员刘至宁以“美劳共育的教学策略研究”为主题作微报告。以纸艺、食品雕刻、木工艺为例提出合理运用教材,创设美劳共育的内容载体;梳理单元学习技能,开发综合性技术应用项目;挖掘影响技术实现的重难点,搭建学科互通式桥梁;根据作品呈现效果,灵活选取并整合教学内容这四点作为实施美劳共育单元设计的教学策略。
接着,上海市文来中学劳动技术教师戴玉眉带领七年级两位学生进行了美劳共育的单元作品展示,戴玉眉讲到根据美术学科椅子设计构思的草图和纸模型,绘制零件图,按照零件图尝试制作木艺椅子模型,过程中遇到生成性问题则优化设计或改进加工技术,最后木模成型。
美劳融合 落实教与学方式的变革
上海市教委教研室劳动技术教研员管文川对本次活动进行了点评。他指出美术学科偏重设计,劳动技术学科注重制作,将两者融合在完整项目中不仅可以为当下义务制教育减负还可以发挥学生的综合性能力,可见学科融合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管文川老师提出在学科融合的路径中,要注意加强知识线索,关注真实情境的创设,以及注重学科融合过程中资源的调度。
闵行区教育学院教研中心初中段主任孙静贤女士对本次活动的研究价值给予了充分肯定。她认为从一个想法到成品,学科融合对于促进教育变革有着重要的推进作用,学科之间的相互融合也能创造更多的可能性。希望更多老师能加入跨学科的研究中来。
徐敏老师对本次研讨活动进行总结:学生经历了侧重于美术学科设计课程特质的草图体验,以及之后基于劳动技术学科中木艺材料与技术支持下的草图改进、纸模型、零件图绘制,到最终呈现的椅子模型,可以感受到学生对美劳融合单元教学的收获。本次美劳共育活动旨在从美术学科的视角,培养学生创意设计能力,再通过劳动技术材料与技术的加持,使“理想”成为可能的“现实”。面对教育,我们既要有天马行空的想象,也需要脚踏实地的实践。学科融合已经起步,也会一直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