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主站
关注语言表达,注重审美鉴赏 ----闵行区“同课异构”六年级语文教学研讨活动在云端开展
2021年12月30日,以“关注语言表达,注重审美鉴赏”为主题的“三校四区”同课异构六年级语文教学研讨活动在云端开展。
2021年11月25日,“三校四区”同课异构六年级语文教学研讨活动在七宝二中举行。而本次教研活动是继上次活动举行的云端线上教学研讨。回顾上次的线下教研活动,当天参加研讨的有区教研员鲍清老师,七宝二中、航华中学、复旦万科和万科双语学校的六年级老师们。七宝二中郝婵娟老师和复旦万科的陈静静老师共同执教课文《月光曲》,呈现了两节不同构思但各具特色的研讨课。
课程结束后,两校教研组老师围绕着教学设计亮点、课堂教学成效、课堂教学不足之处等方面进行了评课。最后,鲍清老师做了精彩点评。她重点指出,教师在上课的过程中要注意语言的精炼和准确,要创设意境让学生去朗读想象,在写作时帮助他们模仿文本的语言特点,同时要加入个人的情感体验,回到学生的实际。
2021年12月30日鲍老师再次组织六年级的老师们在云录播平台对龙茗中学文荣霞老师、七宝二中郝婵娟老师和复旦万科陈静静老师执教的同一篇课文《月光曲》进行观看、点评。
在观看过程中,老师们纷纷进行点评,说出了自己对三个不同课堂的看法和启发。例如:
蒋婷婷:美好乐曲的产生纪要靠丰富的想象,也要考真挚的情感。文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将故事、美景、深情汇聚到一起,让学生在语言美、情感美、意境美中发挥想象力,真正体会艺术之美,月光曲之美。
沈姜恒:文老师本节课抓住了核心句“传说是这样谱成的”,围绕“这样”一词以表格梳理《月光曲》的创作过程。使学生了解贝多芬是在内心情感的推动下产生了创作冲动。接着重点品读了第9段,通过读写转换帮助学生理解文章通过描写月下海面的变化打成化无形为有形的效果。本节课教学重点突出,师生互动良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想象力。
赵晓:郝老师注意引导学生静心默读、动情诵读,体现了语文课的“读”味。学生朗读形式丰富,品读时注意了不断地创设情境,引领学生进入人物的情感世界与作品中的人物产生情感共鸣。
沈俊玮:郝老师以“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是因为什么”进入文本的学习,解决了文章写什么;随后以品读“月光曲”,解决了文章怎么写的;最后以“这个故事是真实的吗?”解决了为什么这样写。学生读懂了文本,也明确了作者的写作意图,水到渠成。
程梅:陈静静老师的课,打破传统的分析段落、总结中心等环节,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在美妙的乐曲声中巧妙地实现了有赏析到写作的迁移,音乐是有声的文字,文字是无声的音乐。相信学生会铭记这一课。
周曼:文荣霞老师本节课有很多亮点,如:1、文老师在课堂中运用了情境创设的方法带领学生一步步走进文本,使学生沉浸在故事中。2、文老师以表格梳理为脚手架,通过探究行为表现背后的原因来体会贝多芬的心理感受,使学生清晰掌握了文章的故事情节。3、文老师为学生设计了丰富的课堂活动,例如分角色朗读、改动句式和品析标点符号,以此激发学生对文章语言的品味。4、文老师运用比较阅读的方法,引导学生分析第8段、第9段中的真实和想象部分,使学生领略到了写景境界和艺术之美。又将本文与《盲厨师》进行对比,使学生更加明确了文章标题与主题的关系。总之,文老师娓娓道来,在课堂中化身引导者,使学生深入感受了《月光曲》的故事之美、语言之美、意境之美。
教研员在交流评论区总结。鲍老师提醒老师们,这样一篇“编出来”的文章,叙事非常简单,应该教什么?学生的学习难点和重点在哪里?为什么音乐家们会有这样的故事?
六年级的教学教研,从线下到线上,形式多样、务实求真。这样的线上云教研,能够让老师们在观看和点评的过程中思考如何在教学实践中磨练自己的教学语言,完善自己的教学设计,以学生为本,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语文课是语言形式的学习课,同时也是思维提升的课堂、审美鉴赏的课堂,更是精神美传递的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