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2025年10月22日下午,闵行区小学心理公开课教学研讨暨华师永德首届学术节活动在华东师范大学附属闵行永德学校顺利开展。来自闵行区各校的小学心理专兼职教师齐聚一堂,共赴这场秋日心灵之约,聚焦心理课堂的育人实效与教学创新,展开深度交流与探讨,活动由闵行区小学心理教研员徐涛老师主持。
活动伊始,华东师范大学附属闵行永德学校丁丽莉副校长致欢迎辞。她立足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详细阐述了学校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学生全面发展重要基石的系统性规划,强调学校正全力构建 “以心育心、融合发展” 的心理健康教育新样态。丁副校长还介绍了学校在课程建设、活动载体与平台创新方面的实践成果,其中校本特色项目 “萌芽熊・心情邮箱” 凭借生动的互动性和温暖的关怀性,有效激发了学生的情感表达热情,成为校园心育工作的一大亮点。
课堂展示环节精彩纷呈。上海交通大学附属实验小学的张可老师带来《专注星人养成记》一课,以 “星球探索” 为趣味情境,通过 “大小星球” 热身游戏让学生直观感受专注的重要性。课程设计层层递进,借助听力训练、情景模拟等活动,帮助学生掌握 “明确目标”“减少干扰”“关注细节”“有效激励” 四大专注力提升方法,并在 “星球行动站” 中通过策略共创,实现所学方法向真实学习情境的迁移应用,课堂氛围活跃,学生参与度极高。随后,华东师范大学附属闵行永德学校的杜鸿艺老师执教《友谊彩虹桥》,聚焦同伴交往与冲突管理。她以绘画为载体,引导学生在合作绘制 “友谊彩虹桥” 的过程中,认识到个体差异是冲突的普遍根源。通过绘制情绪卡,学生外化并觉察冲突中的复杂感受;借助 “彩虹妙招卡” 与小组互助,共同提炼出 “冷静 - 表达 - 倾听 - 换位 - 合作” 的冲突化解路径。最后,通过辩证讨论与冥想回顾,学生深刻理解冲突的双面性,学会以积极心态处理人际矛盾,获得听课老师的一致好评。
在说课反思环节,两位授课老师分别分享了教学设计思路与改进方向。张可老师重点解读了 “星球探索” 情境与 “方法卡片” 的设计逻辑,强调通过游戏化、阶梯式活动将抽象的专注力训练转化为具体可操作的方法,并反思了在应对学生个体差异方面的不足,提出未来将加强分层指导。杜鸿艺老师则围绕 “绘画表达” 和 “妙招共创” 的教学策略进行剖析,指出课堂教学实现了学生从情感认知到行为转化的生成性学习,同时也坦诚在把握不同性格学生参与度上仍需改进,计划构建 “校 - 家 - 社” 联动的实践追踪体系,促进学习成果的持续内化。
研讨交流环节中,听课教师线上反馈和线下研讨相结合,对两堂课给予高度评价,认为课程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江川路小学方芝老师和景东小学陆佳欣老师作为流动听课指导老师对两节课从最初版本到公开课的成效进行了梳理,同时建议授课教师进一步捕捉课堂动态生成资源,将学生分享的独特技巧和真实案例有机融入教学,并优化板书设计,使其成为展现思维流动与情感变化的 “过程性地图”,凸显心理课堂的专业质感与温度。
闵行区心理教研员徐涛老师对两节课进行了点评并对近期小学段心理工作进行了回顾和布置,徐老师指出两节课程分别从 “学会专注” 与 “学会交往” 切入,彰显了心理课的独特育人价值,展现了闵行心育 “基于学生真实需求,在深度体验中实现认知与行为积极转化” 的探索方向。徐老师强调,心理课堂应坚守专业属性,突出 “心理味”,与班会课、思政课形成明确区分。她鼓励心理教师践行 “钻、精、研” 的专业精神,深入学生心理世界、精心设计教学环节、持续开展反思与实证研究,共同推动闵行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再上新台阶。